极速体育,极速体育直播

校地协同 产教融合丨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一行赴普洱市澜沧县进行产教融合专题调研

发布时间:2025-03-28

 为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落实教育部“以评促建、以评促强”工作要求,3月25日、26日,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院长袁洪、副院长李楠、视觉传达设计系教师黄敏、新闻系教师李帆,学院团委书记谢天娇一行赴普洱市澜沧县开展产教融合专题调研,积极探索构建“校地企”协同育人新范式。

调研期间,学院一行先后访问了普洱市文化旅游局、澜沧县文化旅游局及酒井乡老达保村,与地方文化旅游部门、普洱学院拉祜民族研究专家及村党组织进行了深入交流。调研内容涵盖课程成果展示、地方产业对接、学生实践参与及党建合作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学院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战略布局。

在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学院一行与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科李玉霞老师,普洱学院拉祜文化研究专家罗承松、赵泽洪老师就学院创作的《牡帕密帕》创世史诗长卷展开深度研讨。该长卷作为学院“非遗数字化传承”课程的标志性成果,体现了学院在实践教学和特色育人方面的突出成效。袁洪院长指出,未来学院将推动长卷升级为区域性文化IP,联动澜沧县打造“可交互的非遗课堂”,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文化传播提供范例。学院将进一步深化“三化”路径,包括教学国际化、成果场景化和资源数字化。教学国际化方面,构建澜湄文化符号体系;成果场景化方面,推动非遗教学从课堂向公共领域延伸;资源数字化方面,为课程开发和产学研协同提供技术支持。

在澜沧县文化和旅游局,视觉传达设计系黄敏老师向旅游局专家汇报了《牡帕密帕》长卷及进展情况,并向在座专家从视觉IP系统、生态文旅规划,以及数字内容矩阵等方面汇报展示了《丝路一起来 创意老达保》的阶段性成果。这些成果体现了学院多个专业在地方文化旅游发展中的实践应用,特别是在品牌建设和数字推广方面的贡献。学院一行随后还参观了澜沧县非遗文化展厅和澜沧博物馆。澜沧县文化和旅游局胡晓华副馆长介绍了拉祜族芦笙、织锦等工艺及舞蹈创作脉络,其中省级非遗“摆舞”的纹样体系与节奏符号为设计学科“民族元素现代化”课题提供了鲜活资源。在澜沧博物馆,李培良老师介绍了澜沧历史、自然风光、人文风情、民风民俗和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系列浮雕等。院长袁洪表示,学院将积极打造“非遗+”课程模块,将文化元素融入品牌设计、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教学场景,推动传统纹样在数字媒体中的创新应用,助力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

在酒井乡老达保村,新闻系骨干教师李帆老师与酒井乡党委书记黎小春、乡长杨峻汶,以及学院优秀合作企业云南沧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佳夫共同讨论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事宜。并对村内的产业布局和旅游资源进行了详细调研,就拉祜文旅融合模式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了酒井乡的产业扶持政策、电商平台搭建,为推动未来学院相关课程与地方产业的精准对接打下坚实基础。

学院团委书记、本科生第二党支部书记谢天娇老师与老达保村小组党总支书记韩娜儿进行了初步探讨,就学院学生党支部与村党总支“手拉手”结对共建及未来签署党建共建合作协议达成了共识。双方计划联合开发“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特色党课,设立“乡村创客工作坊”,鼓励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实践,通过党建协同实现跨界育人的创新探索。院长袁洪指出,党建协同不仅是教育与地方合作的桥梁,更是激活乡村文化基因、推动老达保从“文化保留地”向“创新实践场”转型的关键。

此次调研是学院迎评促建的特色活动之一,旨在通过实际的社会服务行动,深化审核评估的“评—建—改—强”机制。持续推动学院将优质文化资源转化为育人根基,构建扎根云南本土的课程体系,探索跨界融合的新路径,将设计成果创新转化为产业动能,打造“校地企”共建共生的新范式,为极速体育,极速体育直播发展贡献“传艺智慧”。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